透過史丹利庫柏力克的攝影探索芝加哥,1949 年

(資料來源:維基媒體/遙遠)

芝加哥,又稱“風城”,是美國人口第三大城市,位於密西根湖畔。芝加哥以其威利斯大廈(以前稱為西爾斯大廈)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而聞名,它還擁有輝煌的藝術歷史,是標誌性人物伊万·奧爾布賴特等許多作品的所在地。

早在 1940 年代,芝加哥就是美國工業的命脈,作為絕密曼哈頓計畫的一部分,在 1942 年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該計畫最終導致了原子彈的製造。成為美國戰爭努力的關鍵部分,美國的鋼鐵廠占美國鋼鐵產量的 20%,整個戰爭期間的鋼鐵產量超過了整個英國,並於 1943 年超過了德國。

芝加哥是一座煙霧繚繞的繁忙城市,激發了每個公民的旺盛精力,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活動中心,以其工業實力、娛樂區和多樣化的創造力而聞名,這要歸功於見證了數千名美國黑人的大遷徙到達繁華都市。早在 19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就很少有城市能夠真正抓住美國野心和工業主義的真正跳動之心。

作為年輕的新興創意者,芝加哥是攝影師和電影製作人的完美活動中心當他開始工作時,他仍在行業中學習自己的手藝雜誌。作為他最早的創造力管道之一,這位標誌性導演在該雜誌工作的時間越長,他在行業中的信任度就越高,隨著他被派往美國各地拍攝該國的每個角落,他的作品種類也越來越廣泛。

發表照片文章芝加哥-極端之城,庫伯力克成功地捕捉了這座瘋狂城市的繁華本質,重點關注城市的工業中心以及工廠停止咆哮煙霧後出現的娛樂場景。庫伯力克很好地反映了導演自己的電影視覺風格,在風城的單色鏡頭背後展現了一種嚴峻的氣氛。

這本照片集附有一篇來自芝加哥太陽時報專欄作家 Irv Kupcinet 調查了 20 世紀 40 年代這座城市的社會和經濟對比。這在庫伯力克的挖掘攝影作品中也可見一斑,他將貧困的美國黑人家庭的鏡頭與娛樂世界各個方面不必要的過度進行對比。

在對 20 世紀 40 年代芝加哥進行的一項簡單的民族誌研究中,庫伯力克在一篇關於面試當時,「我從十七歲到二十一歲就在《Look》雜誌工作。能得到這份工作對我來說真是個奇蹟」。儘管庫伯力克的職業生涯才剛開始,但他的技術創造力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補充說:「這段經歷對我來說非常寶貴,不僅因為我學到了很多攝影知識,還因為它讓我快速了解如何拍攝照片。

庫伯力克確實是一位總是睜大眼睛觀察周圍更廣闊世界的電影製作人,他自己的攝影風格對他後來的電影生涯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每一個精彩的構圖都講述了關於生活的更深層的真理。。史丹利庫柏力克永遠對存在問題和神秘人物感興趣,他的好奇心在他對芝加哥的迷人探索中是不言而喻的。

請參閱下面的精選圖像。

(圖片來源:阿拉米)

(圖片來源:阿拉米)

(圖片來源:阿拉米)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阿拉米)

(圖片來源:阿拉米)

(圖片來源:阿拉米)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圖片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

相關主題

訂閱遙遠的時事通訊